本文转自:人民网
穿汉服旅拍、去博物馆参观、体验非遗手工……近年来,我国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文旅产业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赋能城市更新。
近期,由人民网推出、华彬快速消费品集团特约播出、华彬文化基金会特别支持的大型融媒体栏目《美好中国城市行》热播。栏目以视频形式深入热门城市,通过镜头带领网友“打卡”城市地标,深度解读城市精神内涵,领略各地非遗技艺、特色美食,以充满烟火气的消费场景,生动展示当代城市的活力与美好。
在贵州肇兴侗寨,当地演员在篝火晚会上表演侗族大歌。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美好中国城市行》在受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城市文旅的一个窗口。”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孙若风说。
文旅融合 激发消费新动能
闻着茉莉花香,品味地道福州味道;漫步岭南街巷,感受“老广”的生活哲学;在西子湖畔,感受西湖龙井的地道清香,洞察“浙”里的科技密码;在侗族大歌中,看苗绣里的时尚潮流……截至目前,《美好中国城市行》融媒体栏目已走进5座城市,累计获得228万次网友互动,全网浏览量突破5亿人次。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正在炒茶。周璨晨摄
“文旅融合打开了新格局,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孙若风说,近年来,不少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热门景点游览,更希望深入了解背后文化内涵,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个性化体验等方式,体验独特、小众的旅行乐趣。“《美好中国城市行》片中的广州滑板公园,为消费者提供了新颖独特的体验;西湖绸伞制作工坊,让游客亲手体验传统工艺。游客们在此‘打卡’分享,引发社交网络传播,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从而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相关文旅项目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文旅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明显,文旅产业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显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当前,文旅深度融合的成效逐渐显著。《美好中国城市行》通过深入挖掘各地文化,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例如福州站中呈现的三坊七巷,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果,也在美食体验、变装旅拍等新兴消费场景中,彰显出文化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
深入当地 讲好非遗故事
79岁的苗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潘玉珍、广东醒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卢浩生、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这些非遗传承人,带着自己的技艺在《美好中国城市行》中亮相。
“沉睡中吸取力量,觉醒时威震四方。”在广州站节目中,卢浩生讲述传承醒狮的内心体会:“只要狮子醒了,鼓敲起来了,就不能停。掉下梅花桩,就爬上去继续,直到狮子采青完成。这种遇到困难决不退缩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舞狮人前行。”
游客在广州岭南印象园观看醒狮表演。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非遗大部分都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魏鹏举说,它既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也是游客了解当地生活的一扇窗户。未来,要通过多种形式讲好非遗故事,让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能深入传承与发展下去。
“保护和传承非遗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孙若风说,《美好中国城市行》通过视频短片、直播等形式,让人们通过镜头感受到非遗之美。在栏目推出的同时也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广泛传播非遗知识和文化内涵,促进非遗的传承和推广,让非遗更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多方融合 创新消费场景
“《美好中国城市行》具有显著的融媒体传播优势。”孙若风说,企业深度参与使节目在内容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关注点,而且借此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城市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企业也参与推动文旅产品优化升级,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与参与,提振消费信心。
《美好中国城市行》福州站家宴拍摄现场。周璨晨摄
作为栏目特约播出方,华彬快消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城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紧密关联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华彬集团自30年前将红牛饮料引入并落地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我们在快消品行业经营了20年、30年的合作伙伴,既是城市经济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城市繁荣的受益者。我们希望能将品牌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通过‘内容+品牌’的多元融合,让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企业与品牌文化,同时认同我们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期待《美好中国城市行》融媒体栏目能持续深入挖掘更多城市文旅资源,打造优质内容,扩大传播范围,加强与各方合作,为中国城市文旅宣传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孙若风说。(周璨晨、刘微)
易速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